禪話禪畫

有學僧請示慧忠國師道:

「古德云:『靑靑翠竹盡是法身,鬱鬱黃花無非般若』;  不信的人認爲是邪說,有信仰者認爲是不可思議,但不知如何才正確?」

慧忠國師回答道:「此是文殊普賢等之境界,非諸凡夫小乘們所能信受,故《華嚴經》云:佛身充滿法界,普現一切羣生前,隨緣赴感靡不周,而常處此菩提座。翠竹既不出於法界,豈非法身?又《般若經》云:色無邊,故般若亦無邊,黃花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?故經本不定法,法本無多子。」

學僧聽後,仍不明白,再問道:

「此中消息,信者爲是?不信者爲是?」

慧忠國師提示更高的意境,答道:

「信者爲俗諦,不信者爲眞諦。」

學僧大驚道:

「不信者譏爲邪見,禪師怎可說爲眞諦?」

「不信者自不信,眞諦自眞諦。因其眞諦,

故凡夫斥爲邪見。邪見者,何能語眞諦?」

慧忠國師作了總結。

學僧方悟究竟眞理,不易信也。

佛陀初證悟,即慨嘆所悟與衆生相違,衆生認爲欲樂爲眞,佛陀則認爲欲樂爲假;衆生認爲佛性眞如爲無,佛陀則認爲是有,故世間之法,莫以信與不信爲準,莫不以說好說壞爲準,實則是佛道的歸於佛道,邪見的歸於邪見。

龍潭崇信禪師衚有人氏,未出家前非常窮困,在天皇道悟禪師寺旁,擺一個賣餅的攤子,連一個住所也沒有道悟禪師憐他窮苦,就將寺中一間小屋給他居住。崇信爲了感恩,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。道悟禪師收下以後,每次總叫侍者拿一個還給崇信,有一天,崇信終於向道悟禪師抗議道:

「餅是我送給你的,你怎可每天還我一個,這是什麼意思?」

天皇道悟禪師溫和的解釋道:「你能每天送我十個,爲什麼我不能每天還你一個?」

崇信不服氣的抗辯道:「我既能送你十個,

何在乎你還我一個?」

道悟禪師哈哈笑道:「一個你還嫌少嗎?

十個我都沒有嫌多,一個你還嫌少?」

崇信聽後,似有所悟,便決請求道悟禪師爲其剃度,

准他出家。

道悟禪師說道:「一生十。十生百,乃至能生千萬,

諸法皆從一而生。」

崇信自信的應道:「一生萬法,萬法皆一!」

道悟禪師爲其剃度,後在龍潭結庵居住,世稱龍潭崇信禪師。

這一段公案,完全表现的是自他一體,能所不二的禪心。天皇道悟禪師的房子,要讓給龍潭崇信禪師去住,這表示我的就是你的:龍潭崇信禪師的燒餅,天皇道悟禪師收下以後,又再還一個給龍潭崇信禪師,這表示你的就是我的。當然,那時天皇道悟禪師的苦心,不是一個賣餅的俗人所知,但經常如此,終於觸動崇信的靈機,從參究這個疑團,到直接的抗辯論爭,龍潭崇信終於覺悟到多少不二,你我不二,心物不二,有無不二原來宇宙萬有,千差萬別,皆一禪心也。

南塔光涌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,

仰山問他:「你來做什麼?」

光涌答:「來拜見禪師。」

仰山又問:「見到了禪師嗎?」

光涌答:「見到了!」

仰山再問:「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?」

光涌說:「我看禪師也不像佛!」

仰山不放鬆再追問:「既不像佛,那麼像什麼?」

光涌則不甘示弱地回答:「若有所像,與驢馬有何分別?」

仰山大爲驚嘆,說道:「凡聖兩忘,情盡體露,二十年之中,再也無人優勝於你,你好好保重。」

事後仰山禪師一見到人就讚歎說:「光涌爲肉身佛也。」

這則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,譬如有人問人像什麼?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,因爲假如有所像,就有所不像。如果回答說人像鬼,鬼中也有人;如果說鬼像人,人中也有鬼。金剛經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虛空像什麼?虛空無相無所不相,正因爲虛空無相,才能包容萬有;虛空無相,所以像一切的樣子。仰山禪師和光涌禪師議論不像驢,不像佛,那麼究竟像什麼?像自己0唯有見到自己的自性,才能與虛空一個鼻孔出氣,像什麼?像虛空無相之相。能夠凡聖兩忘,體用一如那就是見到無相的眞理了。

有一個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。智常禪師正在鋤草,

草中剛好跑出一條蛇,禪師舉起鋤頭便砍。

學僧很不以爲然的說道:「很久就仰慕這裏慈悲的道風,
到了這裏,却只看見一個粗魯的俗人。」

智常禪師道:「像你這麼說話,是你粗,還是我粗?」

學僧仍不高興的問道:「什麼是粗?」

智常禪師放下鋤頭。

學僧又問:「什麼是細?」

禪師舉起鋤頭,作斬蛇的姿勢。

學僧不明白智常禪師的意思,

道:「你說的粗細,叫人無法瞭解!」

智常禪師就反問道:「且不要依照這樣說粗細,
請問你在什麼地方看見我斬蛇?」

學僧毫不客氣的道:「當下!」

智常禪師用訓誡的口氣道:「你『當下』不見到自己,
却來見到斬蛇做什麼?」學僧終於有省。

禪宗史上有南泉斬貓的故事,有謂殺生究是佛門根本大戒,南泉不應殺生;有謂這是南泉古佛的大機大用,
不能以狹義的見解,誣謗大德。南泉斬貓或許以手作勢,爲斬斷大家的物欲和執著。現在智常斬蛇,
這可能也是作勢欲斬,學僧見風卽雨,故脫口批評太粗氣了,意謂些慈悲沒有。

但智常禪師既有德望可以號召學者,豈容你說粗說細,所以教誡學僧不要停滯在見聞覺知上,禪要割斷常情常識,爲什麼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別執著,而不能照顧當下的自我呢?

良寬禪師除弘法外,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間簡陋的茅棚,

生活過得非常簡單。有一天晚上,他從外面講經回來,

剛好撞上一個小偷正在光顧他的茅蘆,小偷看到禪師回來了,

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。良寬和悅的對雙手空空的小偷說:

「找不到可偷的東西嗎?想你這一趟是白跑了這樣吧!

我身上的這件衣服,你就拿去吧!」小偷抓著衣服就跑,

良寬禪師赤著身子,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,

無限感慨的說:「可惜我不能把這美麗的月亮送給他!」

「美麗的月亮」,象徵著我們的自性,每一個人,

自性中都有無限的寶藏,假如能識得自家寶藏,

何用偷竊他物?禪師的惋惜,不能將美麗的月亮送人,

正是告訴天下衆生,人人都有佛性至寶,何必淪爲竊盜?

佛 光 山 如 來 寺
Estrada Fernando Nobre, 1461. Parque Rincão
CEP 06705-490. Cotia – São Paulo – Brasil 

plugins premium WordPress